一、
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内隐或外显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系统习得或传递;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文化具有清晰的内在的结构或层面,有自身的规律。(当代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
吸收:本土的独立音乐文化也需要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突然想到了窦唯),但要具足分辨考据之力量,而不能囿于其框架之中而徒为其话语系统的一份子。那种仅仅将国外独立音乐文化内容平行移植套用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但进行客观的引入介绍则具有适合的借鉴参考意义。
二、
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尽管应该被视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但若仅仅从思想深度上说,却恰恰相反:当代不如现代,现代不如“五四”,“五四”不如近代。
吸收:我们有必要从近代的先贤那里去找寻思想深度上的契合。
三、
(一)情感的发现与解放不仅是解构传统理念,也是建构新的理性的价值前提、准则及动力。
(二)艺术的现代性“表现为对感性的重新发现和此岸感的强化,恢复此岸世界的感性品质的权利”。(特洛尔奇)
吸收:我们要看重对于独立音乐给予听者的情感互动,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仅仅是前提和基础,它的下一步便是向理性的迈进,如果你听了N年的独立音乐还是无法迈出这步,那看来你并未将独立音乐所带给你的宝贵情感很当一回事,对音乐缺乏一种内化的力量。
四、
任何思想的发展都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吸收:我们无法凭空想象出来一个独立音乐的思想体系来,也许还需要从若干年前的摇滚年代中吸收足够的思想认识,进而在这一新的音乐领域呈现出适合的思维模式。
五、
中国文艺界上可怕的现象,是在尽先输入名词,而并不介绍这名词的涵义。(鲁迅)
吸收:对于音乐界又何尝不是,我们可以把一个名词说的天花乱坠,也同样可以把一个名词进行N种形式的断章取义,而往往忽略其时产生的语境和现实环境。
六、
常常将其置于中国语言的固有内涵范畴中,再以强烈的个人化的心理体验加以过滤,因此这些范畴不仅部分地失去了既定文化语境中的含义,而且即使在同代人之间也大不相同,经常以同一个概念表达不同乃至相反的见解,反过来又会在论争中使用不同的概念,而表达的又是同一个意思。
吸收:对于很多引经据典的音乐文字要尤其小心,一个定力不足的音乐文字作者很容易犯上面的语境错位的毛病。
七、
民主是信念的问题,对生活的观念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政府组织形式的问题。(杜威)
吸收:独立同样可以类推之,它不是你加入了某个号称“独立××”的社团或者集体后就大功告成的简单事情。
八、
我是我的权利的所有者和创造者……除了我之外,我不承认其他任何的权利来源——不论是上帝、国家、自然、人、神权、人权等等。(施蒂纳)
吸收:这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结论,我想你也可以拿它来对待“独立音地”。
九、
革命也许能够打倒专制和功利主义,但它自身不能够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旧的偏见被消除了,新的偏见又取而代之。它像锁链一样,牢牢地禁锢着不能思考的芸芸众生。(康德)
吸收:如果你可以将独立音乐作为你改变思维方式一次契机,那它也许真地可以改变你,至少让你随着贴心的音乐进行饶有趣味的思考。
十、
在中国国民的心理结构中,那“像水一样缺乏自己的意志”(恩格斯语)的现象实在太可怕了。也就是说,他们首先反对的不是趣味本身而是趣味的结果。
吸收: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过分采取八卦手法的音乐论坛的走向没落,警惕之。
十一、
感情不经过理性的过滤就变成了伤感,理性没有感情便失去了人性。
吸收:如果你仅仅从独立音乐中体会到伤感的话,你也许需要理性来投入进去,从而可以成为一种内在的力量;如果仅有理性而没有生活及周遭的趣味,恐怕也不太能让人接受。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乐评总是很具有生活气息的原因。
十二、
最纯粹,最精密,最能长久的感情,是在知识上建设的感情,比起宗族或戚属的感情纯粹得多。
吸收:极力反对对于独立音乐只讲求当下直觉感情的低层次聆听趣味,积极提倡在一定专研的基础去进行聆听,而且专研与聆听在长久的时间内要保持动态的交互平衡。
十三、
研究美学并不是先知道了关于美的真理,然后再到事实中去求应用的方法;而是相反,应该从事实中求出关于美的真理,即“不是要拥立一个既成的原理而分植它的势力,我们是要由所在的事实之中筑起一个合理的标准,换一句话,便是要求出一个原理来。
吸收:对于独立音乐要一直强调“敢于设想存在一条仅适合自己的听音道路”,只有在这一步敢于设想之后,后面的普遍意义上的发现才有可能发生,否则,你永远都是在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
十四、
思想的道路应该是从特殊走向一般。然而,除非从一开始特殊就包含了一般,或者体现了一般,否则就不可能从特殊走向一般。
吸收:因此上面的敢于设想对于发现普遍意义上的听音规律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即最后你可能发现那确实是仅仅且就仅仅适合自己的,但似乎这样也可以让自己宽慰了,总比没有自己的要更具有意义。
十五、
审美的形式是对象对于我们的智力的适合。
吸收:相对于“智力”这个词来说,“理解力”似乎更好些,每个人对于独立音乐的审美形式正是他所具备的理解力的适合情况。
十六、
美的情操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的内涵:一为感觉的感情,即伴随声色而起的快感;二为观念的感情,即因各种感觉统一后的观念而生的感情;三为观念的联合,即与其他的各种观念联合交错之后,发生的美感等集合而成。
吸收:正好暗合了本站关于独立音乐欣赏的几个层次:感性、感性梳理、形成理性、延伸至其它艺术领域
十七、
从艺术降生的第一天起,它似乎就接受了两项戒条:它不能是推论形式;它不诉诸人的推理能力。从而造就了它的两种品格:它是包含了多种复杂含义的综合体;它必然直接呈现于人类的知觉面前。
吸收:因此对于独立音乐来讲,那种相关艺人或者类似艺人,往往都不是从艺术应该具有的个性相异的态度中来的。同时,我们对于每一位独立艺人或者作品的理解最好的方式就是直视它,而不是藉由相关类比来阐释它,但相关的类比在评论语境中确有其价值存在,可是我们首先不应站在评论的角度去欣赏独立音乐,而是站在一种无知(并非真地无知,而是一种主观态度)的角度上去给予对象全新的知觉认识。
十八、
理性只是指示钟点的表针,移动表针的则是我们不断地从另一个完全非理性的王国得到的原始刺激。
吸收:这便是音乐现场的真正启发意义之所在,它不压抑这些原始的欲望,从底层使人具有一种解放和超脱的境界。
十九、
只有“当思想成了自己的生命机能才能算是思想”。
吸收:如果你不是以独立的态度来生活的话,就不要到处给自己贴上“独立”的标签,至少你应该清楚这其中的差别。
二十、
情感的解放最终取决于理性的解放,没有理性的觉醒也就谈不上情感的解放,从而也就谈不上“人的解放”。
吸收:对于独立音乐,如果不上升到理性理解的层面,你断然不会从深刻之处体会独立之精神。
二十一、人有三种冲动:感性冲动是生命,涉及人的本能;形式冲动是理性的道德法则。前者是内在的,后者是外在的,二者都体现为强制。第三种是游戏冲动,即审美,它是弥合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中介。在审美中,由于处于规范(理性、道德)和需要(本能、情感)恰到好处的中点,因而摆脱了强制而达到自由。
○欣赏独立音乐,一是从直接的聆听感受上来,二是从某些评论框架中来,这两种方式看来都不构成对于独立音乐的审美要求。而要达到一种所谓的游戏冲动,个人目前还无法对此发表看法。
二十二、宁愿成为不满足的苏格拉底,却不要成为踌躇满志的猪。
○一看就明白了
二十三、审美活动中理性对情感的作用概括为这样几点:一是提供理解力的理性和改变艺术作品的概念能够决定艺术作品的情感变化。二是情感介入艺术需要理解力。三是扩大理解力的理性提供了扩大情感范围的可能性,这就使通过艺术进行情感培养有了意义。
○如果听了这么久的独立音乐,最后发现除了多知道一些乐队之外别无其它内在情感上的变化,那估计多半是缺乏足够的理解力所导致的。
二十四、“群”不是单纯的“人体之集合”,而是“具同一思想者之总称”;“群”成立的基础,求诸各个分子的精神的结合与“共是之意志”的形成,这种结合与形成就称为风俗。
○也许我们从来也没有想到过藉由独立音乐可以引发到风俗,似乎有些扯远了,但是当我们回顾一下摇滚乐的发展时,它有否形成过类似于风俗的事物?“具同一思想者之总称”,这又是一个建基于个体之上的命题。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在消费层面达到了较大范围的“共是之意志”。
二十五、为文为人者必须有一种宗教的精神。
○写独立音乐文字的各位,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子地?
二十六、人的自由受着两大束缚,即屈从于自己的情绪和对必然性缺乏认识。
○不知道这里的“自由”可否换为“独立”二字?
二十七、世上没有唯一正确的路,通往自由原有许多条路,只要能达到目的,便不妨走不同的路,即使走同一条路,也可以或走或跑。
○对于独立音乐也可采取此种态度,试问,“我为何要跟着别人来听音乐,难道我自己不可以寻得一条蹊径?”
二十八、伟大批评家的精神,在不盲从。他何以不盲从?这是学识帮助他,勇气支持他,并且那为真理,为理性,为正义的种种责任主宰他,逼迫他。批评是从理性来的,理性高于一切。所以真正批评家大都无所顾及,无所屈服,理性之是者是之,理性之非者非之。
○补上重要一条——物质的支持。
二十九、所谓审美,就是正如康德所说是居于知识界与意志界之间,用中国话说,即是既不忘情,又不沉溺的态度。
三十、人类心理的种种苦难全来自能指与所指错位两失所造成的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