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一般的理解,聆听音乐嘛!自然是精神上的事情,怎会是物质上的呢?的确,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早已经培养出来了颇具规模的物质上的聆听乐趣,我们每个听音乐的人都有这个物质上的聆听乐趣。物质上的聆听乐趣与精神上的聆听乐趣的最为本质的区别就是是否“基于自身真实而独立的思考”。
物质上的音乐聆听乐趣主要表现在听者是将音乐作为一种简单的物质消费来对待之,而聆听也只是去形成一种当下的音乐快感,别无他求,聆听音乐不会与听者产生任何在精神层面上的激发碰撞,仅仅就是一种听觉感观上的刺激。这也是一种聆听的乐趣,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按照2/8理论,这种物质上的聆听乐趣要占去整体上的音乐聆听乐趣的80%。
那剩下的20%则是在思考着的听音乐,藉由聆听音乐将自己的真实的独立个体元素(来源生活现实的或者是精神幻想的)融入进整个的聆听过程中,这种聆听的乐趣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不具备大众性,它有着显著的个体特征。因此,一支音乐作品在大众性的物质性的聆听乐趣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整齐划一的聆听乐趣;而反之,在精神上的聆听乐趣,可以说100个人听就有100种不同的聆听乐趣。
两种聆听乐趣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并无好坏优劣之分,物质上的聆听乐趣也的确可以给大众带来愉悦、快感。而且任何一种音乐(风格)、任何一张唱片作品、任何一支音乐歌曲都会被听众赋以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聆听乐趣。
但是,对于独立音乐的聆听来讲,无疑进行精神上的聆听是与这种音乐的内核本质(自我独立的姿态)相一致的,所以说,独立音乐的聆听乐趣更多的是建基于思考之上的个人独具特色的音乐情感在聆听过程中的抒发,那些脱离于这个基础上的聆听是和独立音乐的本质相违背的。
目前来看,有很多的人听独立音乐实在追求物质上的聆听乐趣,通过听独立音乐这种形式来达到一些类似于物质消费上的与众不同,而非真地以精神上的自我融入到独立音乐的聆听之中。这种脱离了精神层面的物质上的聆听乐趣也无可厚非,这些都是每个人自己对于聆听乐趣的选择,这也是每个人赋以音乐的不同意义。
但是,可以厚非的是有很多人在以实际的行动(有些虽非主观,但客观上)鼓吹这种物质上的聆听乐趣,泛滥的下载即是这些所有行动中的罪魁,参与在其中的发起人多少缺乏一些责任,这种下载只为寻求物质上的聆听乐趣,大大地戕害了很多新手的音乐思考的主动性(当然,有时候新手们自己也不争气)。我的观点是:聆听音乐追求的不是音乐本身上的终极,聆听音乐是寻求自己内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通过聆听音乐不要让自我迷失掉。而这些,在物质层面上的聆听是无法深入其中的,只有从精神上才可以达致这样的深度。
所以,综上,我个人在聆听的乐趣上呈现出如下的一些观点:
一、聆听的乐趣有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两者并无好坏之分,他们重要的区别即在于是否“基于自身真实而独立的思考”
二、物质上的聆听乐趣是追求一种物质消费层面的简单瞬间的听觉感官刺激,精神上的聆听乐趣则是以聆听音乐为手段来逐步地发掘自己真实的内在
三、有些人在大肆地提供音乐下载,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责任的行为(尽管新手们都趋之若骛),这种行为会将很多人引向去追求物质上的聆听乐趣,而非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境界,我认为这是和独立音乐的本质内核相违背的(PS:我一点也不会认为这些人是独立中人)。但是也要看到物质上的聆听乐趣是进入精神上的聆听乐趣的一个很好的入口,所以,一定程度上的物质聆听乐趣的存在是有益的。
这是一个物质充斥的社会,以至于物质性也占据了聆听音乐的绝大部分,鉴于此,独立音地一定会倾注全力做精神上的聆听乐趣的指引,物质上的聆听乐趣仅仅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过渡,这里不是要变成物质消费的场所,而是要成为精神汇聚的地方。
PS:好像前不久,崔健在草原音乐节前接受采访时说:国内的摇滚乐开始走出低谷,变得更加主流了(大概是这个意思)。按我的理解就是摇滚乐开始在物质层面的聆听乐趣有所突破了,开始形成了摇滚乐的物质消费环境了,至于摇滚乐是否要从精神层面来改变一些事情,那就不知道是将来猴年马月的事情了,不过先物质、后精神是没错的,但是如果一直物质下去,那就是问题了!(个人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