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网站搜索 |
背景: #EDF0F5 #FAFBE6 #FFF2E2 #FDE6E0 #F3FFE1 #DAFAF3 #EAEAEF 默认  
阅读新闻

之一X分——音乐与非音乐

[日期:2012-08-20] 来源:独立音地  作者:jianjianse [字体: ]

独立音地最初始以论坛(动网论坛,当时是创建论坛的主流应用)形式的结果(比较遗憾,我这已经没有界面的截图记录了)来看,也有它未能免俗的一面(这都得归咎于我一个人),那就是在页面的显著位置(LogoBanner、各讨论版块的标题)甚至边边角角的地方(我的签名)给了口号标题党一栖之地。在将这些主要的口号标题党赤裸呈现之前,我还需将未有独立音地之前的一些情况交代一下,正是这当中的一些因素促成了独立音地的出现。

 

PS:请不要认为我所写下的是100%的真相,时隔八年,我想,任何一个人都已不可能在当下还原到先前的自己,只凭大脑的记忆再加上事后逻辑的渗入串接(幸亏我还有一些记录,我是不大相信大脑的记忆力的,所以做记录是我的一个习惯),从而勾勒出一幅图景,我想,这景也只能成其一景了,与真相早已相去甚远。还有,独立音地的出现基本上是我一个人包办的,也就是说,在其背后的思维过程,你可以这么认为:我想怎么解释就可以怎么解释。基于以上这两点,关于独立音地的出现——即我将要写下的,我个人建议以这样的态度来看是比较合适的:噢!原来有这么一档子事。

 

不过,我还是尽我所能穿越吧!但听的一声,人呢?

 

地球上从来不缺人,现在是200X年(这里:0X4,此“X”非彼“X”),地点:北京。

 

那时的我是一名在软件公司做服务支持的普通打工者,正在时不时地庆幸从我租住的地方到新进入的这家公司中间不用倒车,而且还是从始发站上车——有座位,虽然车程上稍微堵堵也有1个多小时,我就带着当时主流的128M容量的MP3(在现今看来,那个MP3丑陋得很)播放器,一次车程正好也就是普通一张专辑的时长,128M的容量大概也恰恰能放一张专辑。为了在车上专注地听音乐,我对我同程的一个同事(也跟我同住)不无有些残忍地说:上车之后不要跟我说话。(说这话时,我在那个公司恐怕得有1年多了)当然,他也没在乎。

 

前段时间我看过一个关于小清新流行现象的访谈,中间记者问到一名在校大学生这个小清新到底是怎么开始的(这种追根溯源的问题,注定是没有真相的,可人们偏偏好问这口),回答中有个重要点被这个小清新爱好者点了出来,那就是小清新的开始是从一些有闲听乐者中间传播开来的,以我当时的情况来看,我便是一个有闲听乐者(注:有闲跟有没有钱没有必然的关系啊),不思在工作上进取(这个不是我主动下的取舍,而是就事后来看,只是个客观事实而已),干着一份闲事,拿着一点小钱(刚毕业一两年,这是肯定的),白天上班中,但凡有空闲时间都被拿来泡各种音乐论坛了(每个人都是一棵树豁达乱拜黑暗放逐,还有一个,想不起来名字了,也不是什么音乐论坛都逛,主要的就这么几个)。当时所在的公司对电脑的管理相当轻松,到了下班,我所用的电脑几乎从来不关,想想有多少诱人的音乐需要时间下载啊!那阵子,个人宽带上网对我这种拿小钱的人是想象不到的,只有公司有专线上网。

 

黑暗放逐音乐论坛(站长:摇摇)是当时一个名气较大、主要讨论暗潮Dark Wave)音乐的地方(现在的豆瓣上还有关于它的一个小组),但其实恐怕没人可以把各种风格的音乐分得那么清楚(不要以为老外那么多风格名词就把各种风格理清了,稍微深究一下,问题马上就出现了,而且,各种繁复的分类,分类与分类之间的纠缠让人头大),所以,论坛基本上除了暗潮音乐,也是什么音乐都来。不过,这个时候讨论音乐的深度已经不如先前的邮件组阶段了(邮件组阶段的音乐讨论是相当激烈的,非得打到对方的最痛处才过瘾,进行这样的讨论除了得具备实在的硬功夫外,还得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那帮子前辈乐迷一盘磁带可以倒过来倒过去来个几十遍,在那会,这并不是鲜见的一个听乐现象)。随着Soulseek这个小东西的出现(说明一下,Soulseek并非真地是在这个时候首次被发现的,在之前,有些老一辈的听乐者早已就在用了,只是到了BBS阶段,这个东西才被传播开来),各种大量的专辑唾手可得,听的时间都来不及,讨论的深度也就不如以往了(但那时有很多对音乐有见解的听乐者,说实话,当时有些人对于某个音乐问题的看法,我在当时是不理解的,时隔这么久,现在,有些见解我自认为也许是想明白了),各种音乐资源的易于获取使得分享渐成主流(这个时候,个人家庭宽带也逐渐普及了)。关于Soulseek,我现在还是有个疑问,在国外尊重音乐人版权的环境下,为什么它会一直存在?

 

我那时,谈不上对音乐有什么见解,既然听了不少,有些觉得不错的,就赶紧来分享了,碰到确实感觉棒极了的音乐,忍不住想说上点什么的时候,就来个一两句话,还给美其名曰:一句话简评。实际上,多了恐怕也写不出来。因为我基本上每天都分享音乐,那时大家又都比较乐于下载,在黑暗放逐音乐论坛上,我就一直混到了超级版主,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分享到了后期,就渐渐地将音乐范围限定在独立音乐上了,那个时候谈独立音乐是非常具体的,不像现在概念被搞得这么模糊,难以界定,不过,这也有其中的道理。对于这种现象,你也可以看出一个音乐概念在大家印象中的形成首先多半是非常具体的——这个是,那个就不是,但如果这一概念渗进精神或理念的元素,那么这个音乐概念就具备了穿越的能力,而在此之后接触到该音乐概念的听乐者面对这样的穿来穿去,一些有心的乐迷自然会有寻根溯源的欲望,可这往往只是又给这个音乐概念多加了一次穿越而已。

 

音乐资源获取的渠道有了,接下来我们凭借什么来分辨出自己喜欢的音乐呢?在当时,一些有长期聆听史的乐迷给出了一些指引,但是,当你按照他们说的去找来音乐自己听了以后,感觉不是那么回事,怎么办呢?这时,AMG这个网站的中和作用便凸显出来了,想想自己如果老碰到按照别人的指引听的不是那么回事的时候,此时发现上个网便能连接到一个庞大的音乐数据库,里面分门别类,还有对每张专辑几乎都有星级评价,关键这还是老外自己给出的评介,想来是不是应该更加客观些呢?某种程度上是的,但我后来从网络上获取的一篇邮件组阶段讨论音乐的内容中发现,早在BBS阶段的AMG盛行之前,就有前辈乐评人批评AMG上的乐评,大抵的意思是其上的乐评根本就不用浪费时间去看,尤其那些评价四星及更高的,真正值得关注的倒是那些没有任何评论内容和评星的专辑(现在,豆瓣上的专辑评价也快这样了,要多去关注那些少于10人评价的专辑啊!呵呵!)。看到这个观点时,我当时一下子未能搞得明白,这里,我插入一个自己的小经历,我曾经给《音乐周刊》写过一篇关于“R.E.M”的专稿,我当时便找来所有“R.E.M”的专辑,一首一首地听,给每一首单曲都给出评分,最后给每张专辑最终都定一个“X.X”的评分,接下来,我到AMG上去看,那上面的评星跟我的评价一个样。大概有了这个经历,我对上述前辈乐评人的那个观点就存疑了。不过,现在看AMG上的评论多了,渐渐发现上面的音乐评论有个通律:只将音乐限定在音乐本身范围内,也就是描述音乐(我们这边网路可见的通常所谓的乐评还都基本上是在感觉音乐,往上一层有些感悟在其中,不过,后来独立音地出来之后,我也曾经有段时间这么干过),而甚少涉及音乐背后的主体以及音乐创作的动机,这其中的原因,我猜测的是西方音乐评论领域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一种评论框架,可以将艺人剥离在这个框架之外,而就只是关注音乐本身,所以,相对我们经常性的在评论中加入主观导向的感觉、感悟或者思维,AMG上的乐评也就显得相对客观了,这两种情形,孰好孰坏,很难讲。不过,有一点需要提及一下,就是西方音乐体系对于新音乐的处理是敏锐的,出现一种新音乐,马上就在评论框架里创生一个特定的描述概念,虽然创生的概念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常被音乐艺人以及聆听者多所诟病,但它定格了某一时期新生音乐的特定状态,从而为后续的音乐创新奠定了生发的基础,也就形成了新生-定格-打破-创新-新生这么一个周而复始的向前的循环。如果非要分个高低价值的话,我想,大部分人会同意音乐人的创作思想(这个需要看艺人的访谈,也需要采访者能提出相应的问题,再有,艺人方面也得愿意去给予阐释)要更加重要于其作为创作结果的音乐,我个人观点是对于音乐艺人来说,两者同样重要,有些有思想的人擦擦边玩两下音乐,那另当别论。

 

所以,我自认为那些前辈乐评人之所以诟病AMG乐评大概便是这个原因。

 

不管怎么说,我不能否认AMG在我开始梳理欧美独立音乐脉络时所给予的指引帮助,当时到底怎么做的梳理,现在已经记不起来了,大概有个感觉印象就是有很多不知名的专辑从Soulseek上下来,听过觉得不错,就往AMG上一查,查得次数多了,就发现怎么老是出现“Indie”这个词(这在AMG上是个二级分类),而且到了三级,就出现了那么多杂乱各色的音乐风格,后来我就直接去看各种风格的注解去了,“Indie”下的每个第三级音乐风格通通给翻译了一遍,加上自己先前听到的各种专辑,对于这个西方音乐评论中的“Indie”的理解便渐渐地具象起来了。

 

最后需要插入一个非音乐的因素,既然是在互联网上办论坛,自然少不了存放论坛程序的空间,当时与我同住的一个周姓大学同学无私地提供了这方面的支持,他当时是企业专线业务员,自己与别人合伙干的,当然,他不听这些音乐,我也没想着要他听,他的支持非常得力,直到后来独立音地挂上一块大硬盘,有了更多的分享空间。

 

是不是有点枯燥,有点晕乎?我小结一下吧:

 

一、要有闲(不一定非要有钱,当然,有钱更好)

 

二、黑暗放逐

 

三、Soulseek

 

四、AMG

 

五、分享

 

六、周姓同学

 

下一期是口号泛滥,标题党盛行,也许更加枯燥,也许稍微有趣。枯燥主要是因为我不太会讲故事(文章有人看,得需要多学会讲故事哦!)。另外,不好意思,我可食言了,本来想要一次性将枯燥的内容说完,结果暂时打算不得不分做两次了。

阅读:
录入:rylmail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之一X分——缘起
下一篇:
相关新闻       IC  独立音地  Indiechina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2331   (213 ,09/01/2020 15:01:06 )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