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01月02日 10:57 国际航空报
□刘阳子 原文链接
看《阳光小美女》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先抑后扬、静噪交替的音乐真像后摇乐队干出来的活儿,后来发现OST的作者果然标着DeVotchka。看看中国独立音乐界和电影的合作,似乎只有窦唯、张荐那拨人,窦唯的作品最后总被导演弃用,张荐也就给《武林外传》弄个MIDI《茉莉花》之类的。什么时候中国能出来个器乐摇滚乐队,掺和着做做电影配乐呢?这时“惘闻”的名字就跳出来了,毕竟提起中国后摇,还是他们的名气最大。
去年9月份我看过一场惘闻的演出,之后不久唱片店里就摆上了《Re:Re:Re》。说实在的,那次演出挺让人震撼的,站在酒吧的pogo池里,我觉得自己的呼吸频率已经被音乐扣住了,随着每一声催命般的鼓点,整个人一点点地向后仰倒,全身僵直。音乐快,呼吸就快,音乐慢,脉搏也慢,如果音乐停了,我觉得自己可能就死在那里了。不过,带着希望拿回去的《Re:Re:Re》却令人非常失望和别扭,全碟的温温吞吞和首尾两端都极其跌份———主要是不伦不类的采样,如果说所有关于这张唱片的评论都围绕着那几秒钟单田芳评书的采样而喋喋不休的话,那么,如果这不是因为其他地方确实没有值得一提的亮点,就只能是因为这段采样实在太难听了,以至于给所有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他们未加思索就把这份刺激当成了可以书写的突破和创新。不过,比起更不知所谓的首张专辑《二十八天失眠日记》,《Re:Re:Re》还算有了不少进步,起码让看过他们现场的人会认为,这是一支现场比录音棚专辑好得多的乐队,而不是一脸错愕地回忆自己那天是不是喝醉了。
与上张专辑相隔不远,惘闻很快就发表了《7 objects in an?鄄other infinite space》(《异种无限空间的七个客体》),随后是刚刚发布的限量EP《0306》。这俩名字都挺后摇的,虽然国外的后摇乐队很排斥“后摇滚”这个说法,作为行业标准的《滚石》杂志也只用“器乐摇滚”这个标签,但大概惘闻并不会像他们一样排斥,因为作为一支中国乐队,他们的成长就靠对Mogwai、Explo?鄄sions In The Sky等大牌的无异议模仿,Post Rock的标签对他们来说是先入为主的。这话并没有损他们的意思,恰恰相反,以《七客体》专辑为例,它的大气沉稳令人赞叹,氛围营造令人沉迷,听者终于能在耳机中听到比他们的现场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带有强大气场的器乐摇滚之声,你并不会觉得“哦?是不是太像某某某了”,只会被迷人的吉他旋律,破碎的键盘声效,沉重沁心的鼓击,以及最重要的———自如的静噪收放和节奏感的良好把握带入惘闻制造的异种空间。如果听众只是听,只是用本能面对音乐本身,感受它的整体感,那就更好了。器乐摇滚需要艺术色情学,既然歌词已被乐队抛弃,那么其余那些没用的就更可以被不留情面地甩开了。
加上作为补充的《0306》,今年惘闻发表的作品终于据实地表现了乐队的水准,他们没刻意追求廉价的标新立异以区别于老师,而是不卑不亢地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对于一位早已出徒的学生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一步,更是属于自己的坚实起步。这样的作品理应被更多数的、心里脆弱多于坚强的普通人听到,因为器乐摇滚抛离了愤怒,只剩下比较高级的煽情,更适合苍白的现实生活。
到这儿又要说起开头提到的电影的事了,颜峻有篇文章叫《像孟京辉一样热爱音乐》,里面提到孟京辉通过他的话剧,为丰江舟、痛苦的信仰、孙大威(那时还叫Panda Twin)等地下音乐的精英做出了拥有意外效果的推广。就在前几天,人艺首演的话剧《大将军寇流兰》中也加入了痛仰与窒息的现场演奏。而现在这个更主流、更不怕折衷的后摇乐队,大概更需要某位导演让他们完成一次精彩的电影配乐,就像DeVotchka和《阳光小美女》的同辉一样,使惘闻毫无畏惧地避开地下,走近(而非走进)中产,正式成为Trans Am、Mogwai的同僚和战友,并使广大中国小资、伪小资们的品味成功左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