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打算做个50张唱片的乐评,一直也想做,但现在看来时间不够,所以把写好的放出来,等过年回来继续补上.
以下为我中学6年的最爱唱片,作个交流,纯属个人意见,排名绝对要分前后,哈哈
楔子:
开始听音乐,应该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听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耳朵也越来越挑剔,但事实证明这是好事,
不折不扣的好事,不停的感受愉悦与快感,有时候就像是被吻了一样幸福。我发现事情总是要往前发展,
不论前头是好是坏,听音乐也是这样,听了好东西还想听更好的,这让我想起了廖师傅的一句话,他说
厨师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因为吃了好东西之后吃什么都不香了。我当然不能同意他的说法,因为我就
想做出一手好菜。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有的东西是不能听的,听之后基本找不到好吃的了,但听不听
呢?当然要听!所以我把吃过的好菜重介绍一遍,没有其他原因,只因为很好吃。我总结的名单纯属个
人意见,也许会有人说太主流,也许会有人说太非主流,哈哈,世界就是这样,原比你想象的要复杂的
多。对吧?但复杂并不等于可怕,我坚信这一点。
引子:在几年前某本杂志关于50位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评选中,我们注意到了像史密斯、达利、卡夫卡、
弗洛伊德这样挺熟悉的名字。不久之后,我们便见证了史密斯击败披头士荣登最佳乐队的宝座,达利的
画展来到了北京,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卡夫卡,而弗洛伊德作为疯了的正常人也得到了应有的尊敬。
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文化与艺术正在被一些我们不曾熟识的人所改写,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很轻易的
、很耐心的、很幸运的发现了金子。
总的来说,世界变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正经历着一个音乐的黄金时代,一个因发掘潜在的有可能改
变我们生活的新旧歌者而欣喜若狂的时代。
1.mogwai------come on die young/happy songs for happy people
如果天际边的星星也有声音的话,那一定是像mogwai这样。
从开场的punk rock开始,我的所有准备工作就全线崩溃,就如同mogwai宣称的那样,我的确没有做好准
备,全世界都没有做好准备。从看到标题的come on die young的那一刻起,我就没有准备了,come on
die young,连死亡的宣告都来得很压韵,这是我见到的可以称之为惨烈的语言之一,所有的翻译在这样
的言语前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从来都未曾预料到悲伤可以这么深的被挖掘出来,变态一点,实话说有一定
快感,在假装的热闹背后,每个人的心底似乎都有像歌曲中的那两个声音一样的争论,内容不重要,语言
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在这样的夜晚,你我再也无法忽视藏在意识深处的孤寂,直面只会让这种孤寂扩大化
,转过脸去的话,这孤寂却依旧像只尝了一口的酒一样,酿起来吗?酿起来,那就把唱片藏起来,那就把
耳朵捂起来,锁不住孤寂,生活还是会继续,有些人会醒来,但也有人会选择就这样躺下去,躺在一望无
际的草坪上,因为数错了一颗星星,泪水就滑过了你洒满月光的脸。
这张唱片对吉他的处理并不完美,但就是这样的粗糙才对的起这样的一个出场。mogwai对吉他的极致表现
应该是在随后的rock action中,短短不到十首歌却勾画了一场风暴,其中的sin wave是对大多数氛围艺
术家的最好致敬,其实mogwai的音乐抛开连贯性不讲,确实很像配乐,但又完全不是配乐所走的路线,曲
子所承载的情感要来得更急切,更明显,听众急于想找到答案,但始终如猴子水中捞月一般迷茫。个人认
为人声的部分还处理的有待商榷(其实照我的意思,不要人声更好)。编曲日渐成熟,但不乏偶尔的一两
首绝对的实验作品又给你提醒一下,mogwai 绝对很诡异,就像rock action的内页一样,台球桌上搁着几
张脸,看不清眼神,读不懂表情,阴霾而深邃,但一回到音乐,又宽阔了许多。
其实我比较倾向于mogwai对钢琴的处理,真是想知道哪位成员负责钢琴(可以确定不是stuart),这样牵
着神经律动的节奏我不会忘记,也不想忘记,但在早期的作品中他们对钢琴的运用不多,萌芽出现在rock
action(也有可能更早些),高潮出现在21世纪的 happy songs for happy people,其中的一曲i know
who u are but what am i从始贯穿至尾的钢琴显得紧张又弛缓,舒服之余又是寂寥。在这张专集中
mogwai显得前所未有的复杂,而歌曲的长度全都控制在了6分钟之内,但曲子却仍然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轰
隆隆的音墙已经隐约可见,更多的是通过过载而放大的一种信号,十分有氛围的感觉,但又显得很不亲近
,让我想起了旷野(第2首的开头)。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radiohead---------ok computer/hail to the thief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beatles----------white album/revolver
从来就再没有一支乐队达到披头士的高度,就连口无遮拦的绿洲都醋溜溜的说:“我们肯定比他们红,
如果不是,至少也跟他们一样红。”披头士的意义是决定性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他们把英国的音乐
第一次推上了世界范围内的浪尖,并且毫无疑问是他们为后来的摇滚乐铺平了道路,虽说可能没有指明
具体的方向。他们是六十年代的集体偶像,推动了整个欧洲的青年运动。在国外,跟我们一样大的孩子
的父母的偶像毫无疑问是披头士,整个六十年代属于青年,属于欧洲,属于披头士,属于不安。
披头士的专辑一大堆,大多比较繁杂,先选《Revolver》,里头有我很喜欢的she said,整张很流畅,
跟之前大不一样,你可以发现列侬与迈卡特尼在着张专集中结合的最完美(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从
开场那不俗的taxman开始,他们就注定要在王冠上再添一颗宝石。当good day,sunshine的歌词被唱出来
的时候,可能这乐观来得有些急促,但绝对锋利与有趣,你会发现要找一个真正幽默的人并让他幽默起来
还真的不太容易,但披头士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这一切,并开创了英国摇滚乐的最光荣传统——情感丰
富并准备随时爆发,虽然有时的充沛感情来得有些让人措手不及。专集是乐队成员集体去印度之后创作的
,列侬虽说仍然表现的非主流十足,但迈卡特尼的影响不容忽视,精致的流行与说不清的迷幻得到了最好
的体现。
第二张当然要选white album,除了又一个响亮的开场BACK IN U.S.S.R,这张专集是披头士一生的最好诠
释,专集显得无比复杂,从民谣,根源性朋克,到早期的金属乐,披头士的四人显得创造力无限,尤其是
John Lennon,致力于迷幻从不易步,而且脱离团体后仍然坚定不移迷幻到底,从他个人的专集Image明显
感觉到他对这种类型音乐的良好掌控力,适时悲伤但不能滥情。并且此张双CD专集曾无数次获得最佳双张
唱片的冠军,实力与名气实在不容小视,当然我们不能瞅着名声在外就继续造势。其实我想说的就是这是
一张绝对不可能成为你最爱的唱片,但你绝不会扔了它,就算你把最爱的扔了都不会扔了它,我打赌,我
发誓,以伟大的披头士的名义起誓。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4.the stone roses--------------the stone roses
I wanna be adored,这是一句宣言似的歌词,实话说写的真是好,我想偷来用,但一直没敢下手,因为
Ian Brown认识大猩猩,本身也自称猴王么。恩,回到正题,乐队的这张唱片在前几年NME的百大唱片评选
中荣获冠军,其实最早NME也只是勉强给了个7分,但在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唱片就徘徊在BRIT
榜单的前五十名之内,冲不到队伍的最前端,但也始终不掉队,终于人们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它俨然成了
那段时间的最畅销唱片,可以说这张唱片吹响了BRIT POP的第一声号角,之后的Oasis、Blur等一干大牌
无不受到石玫瑰的影响。John Squire曾经被认为复杂的弹奏和Brown那声线较厚的唱腔就这样在一代人的
耳朵上印下烙印,从历史意义上讲,它的作用可以被无限放大,这就跟鲁迅写了第一篇白话文一样,而且
写的也不错,毕竟一首将近6分钟的歌曲能让人不打呵欠而认真把它听完是很不容易的。但我最喜欢的石
玫瑰的一首歌出自他们的精选,应该是一首混音作品,只有一句歌词,就是那种银子说的,一句就够了,
i am standing alone, i am what you want...
当年戴着耳环喜欢把话筒摇来摇去一唱歌就活脱脱一副猩猩像的青年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瘦骨嶙峋
墨镜始终不离静静站在场中央的老猩猩,正应了那一句i am standing alone。John Squire也早已不知去
向,还有那长发飘啊飘的贝司手,一直不肯摘下遮阳帽的鼓手也都已经长大变老,他们会狂妄到说BRIT
POP是他们的杰作,你再觉着难以接受也都必须接受,谁让他们是石玫瑰,那种满心想被尊敬的石头和玫
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5.oasis------------definitely maybe/morning glory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6.audioslave--------------audioslave
在买了保险的情况下说一句,对我来说(只是对我),RATM与Soundgarden的解散和紧接着Audioslave是
多么好的一个消息,因为当年在听过了 Chris的个人专集之后,我就发现Grunge还可以唱的如此好听,
不论你叫它是巴洛克金属还是Post Grunge,它都是那么动听,上帝造出来的嗓子还是不一样的,有的人
就是可以飙高音而且还飙的那么好听,有的人还就只能唱一辈子的流行小朋克,之后把 Soundgarden所有
的东西找来听,发现Chris状态还没出来。而真正认识Tom Morello还是看了多场的现场之后,实话说这样
务实且寡言少语的美国人真少见,当然最过瘾的还是每场都有的从来没听过的solo,另外就是他对设备的
用法真是叫人佩服,光连线跟增益方法就很令人费解,他的解释是这样能出来最好的声音,确实是这样,
那种粗线条的别人学不来的失真真是爽啊,再就是还有对吉他的探究,你会奇怪那些声音都从哪里来的。
作为这支重组乐队的处子作品,真的很出色,唱片的封面出自Pink Floyd的御用设计师Storm Thorgensen之
手,内页有这样一句话:all the sounds are made of guitars,bass,drums.从此点出发,乐队真是对新科技
抵制到底,不过让人惊喜的是其中有一首歌充满了trip-hop的风格,却也是*鼓和吉他托出来的节奏,Tom也
在其中大玩刮擦绝技,不过刮的不是唱盘而是弦。比较偏爱的是其中的Like A Stone,动静结合的如此完
美,吉他只是稍稍的拨几下,却通过简单的延时达到了很绝的效果,结果就是整个的过载音在歌中穿来穿
去,当然Chris的嗓子也达到了最佳状态,歌名取得多好,石头就是这样,原地,不动,坚硬,粗糙。专集
到了最后有浓郁的Blues情节,不过Chris似乎对此驾轻就熟,虽然有些泥泞,但还是很坚硬。
现在看Audioslave的现场,Tom还是会在弹吉他弹的高兴的时候不停跺脚,帽子还是UNITE,吉他还是Soul
Power,文身还是那么黑,一切似乎都没变,一切又似乎都已改变,在变与不变之间,大家都在一遍又一遍
的问自己:show me how to live?
现在看来,问题的答案并不在于回答,而在于寻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